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生活即教育,实践中创造:着力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

作者:乐晓峰 编辑: 来源:学工处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4日 点击数:


为表彰华中师大一附中在“生活·实践”教育试验探索中取得突出成绩,中国教育研究院经审定,特授予我校“生活·实践”教育示范实验学校称号,并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和长江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十三届“生活·实践”教育年会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亲自为我校授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生活·实践”教育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础,以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为理论渊源,以学校“生活·实践”教育行为为探索过程和方式,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探索生活为源、实践为径的育人方式的一种教育变革。     


202302241146273467.Png    

202302241146274032.Png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培养出的人,须有三种特征:一曰“活泼泼”,二曰“改良社会”,三曰“能生产”。“活泼泼”,指向人的灵性和多样性(成长、性格、兴趣、禀赋等),建构了教育的多元生态;“改良社会”,指向人的使命和价值取向,奠定了教育的伦理基石;“能生产”,指向人的实践力和创造性(言论、思想、行动等),确立了教育的应用哲学。生活实践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因此,众多教育专家针对生活实践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基于对生活实践教育内涵的深度思考和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和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育人观,华中师大一附中一直积极构建新时代生活实践教育的多维度课程框架,将新时代生活实践教育融入五育融合的全面教育课程体系当中。


202302241146274523.Png


(一)遵循全员为师三全育人的课程理念

华中师大一附中一直坚持“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的办学理念,以“创世界一流中学”为办学目标,秉持“塑造强健身心,涵养卓越品格,培养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观。在生活实践教育领域的探索方面,华师一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开始对生活实践教育进行课程研究,至今已有 30 多年,如图 1 所示。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创素质学分制改革试验,制定“五四零”课改方案,提出“以人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中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教育改革理念,探索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开创生活实践教育课程与各学科、德育、体育、美育、劳育贯通交叉的“立交桥式课程体系”(1984年—2002年);第二,投入新课程标准实施与研究,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促进学生多元优质发展,开创性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课程改革理念,大力进行生活实践教育的课程开发(2002年—2014年);第三,完善生活实践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以高科技“未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结构(2015年—2022年)。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逐步形成了生活实践与德智体美劳素养并举、科学素养与生涯规划贯通、面向未来世界的生活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今天的“建未来学校,办智慧教育,育创新人才”的领航教育发展模式。


202302241146282022.Png

图 1 华师一附中生活实践教育探索历程

 

202302241146284731.Png


面对新时代的生活实践教育,华中师大一附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我们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先进理念,将学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纳入生活实践课程教师的行列当中,形成由 22 位专职教师和 33 位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学历均为硕士及以上,专业涉及机械与电气、自动化、机器人、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数学、书法、艺术设计、天文观测、飞行器设计、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兼职教师则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书馆管理员、保洁员、生活老师、实验员、烹饪师、园艺师等承担。其组织架构充分融合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激发各大部门生活实践教育活力。在纵向上,学校建立以校长引领,副校长主管,学工处、科教处、后勤等多部门相互配合的层组管理。在横向上,学校建立以年级组、教研组、社团、发展办主导实施的级组管理。层组管理与级组管理相互交融的组织架构设置,为生活实践教育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二)制定实践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

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生活实践素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实践能力、劳动态度和生存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对于生活实践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而言,学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华中师大一附中以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素养为根本宗旨,结合生活实践教育不同维度设立相应的课程目标。

(三)设置生活实践为引的课程内容

新时代的生活实践教育一直崇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试图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实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创新性、创造性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的实践育人形态,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教育。基于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华中师大一附中树立强调多元、尊重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的教育思想。

生活实践课程的架构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开展实践教育的一大亮点,由生产劳动实践、校园服务实践、传统工艺与生活技术及生涯职业规划四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从生活的多个领域开设多门课程, 如图 2 所示。


202302241146283096.Png

 

图 2 华中师大一附中生活实践教育课程架构

  

(四)建立实践过程为主的评价框架

开展生活实践课程评价是学校构建新时代高中生德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校生活实践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引导学校进行生活实践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华中师大一附中生活实践课程学分设置由两部分组成,必修课 5 学分,课外活动5学分。对于需要学习生活实践课程的高一学生而言,完整地经历整个学期四个模块的生活实践课程学习,在考核合格后即可获得1个学分。因此,学分的规定保证了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当然仅仅依靠学分限制是不够的,所以华中师大一附中采取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新时代生活实践教育课程中的整体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华中师大一附中针对四个模块自主研发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生活实践素质单》,以此记录学生生活实践学习的过程资料与结果资料,通过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对学生的生活实践课程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撰写生活实践素质评语。


华中师大一附中是以“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为学校办学理念,以“建未来学校、办智慧教育、育创新人才”为总目标,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树立“大德育”观念,开创性打造以“卓越培养”计划为核心的生活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也充分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整体构建,是一个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立交桥式结构体系,以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洞见未来、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卓越品格来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

 

                   

                                           


【字体: